解放军上将周士第战地日记展出 系黄埔一期生(图)
核心提示: 解放军上将周士第战地日记展出 系黄埔一期生(图)
“触摸黄埔——馆藏黄埔军校文物特展”在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1924年6月,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开学,如今迎来了该校建校90周年纪念日。为此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12日举行了文物特展,一批珍贵文物首次和观众见面,其中就有解放军上将、黄埔一期生周士第的《阵中日记》。
记者夏杨,实习生戴维嘉,通讯员吴志刚、曹晓亮报道
50多件文物首次展出
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首次对馆藏黄埔军校文物作集中展示,从1300余件藏品中精选任命状、毕业证书、毕业证章、军服等50多件珍贵文物。该展览将免费开放至6月27日。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这些展出的文物中,有首次和观众见面的周士第的《阵中日记》;有国民党元老张人杰(静江)赠送给李其芳的“是医国手”书法;有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冯剑飞的调派令、委任状等一组反映他从学生到将军成长轨迹的文物。还有目前国内最早的黄埔军校毕业证书——黄埔一期学生潘学吟的毕业证,有李其芳为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的委任状,有郑洞国石质印章等。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能重拾黄埔军校历史的点点滴滴。
上将日记写于抗日前线
展柜中,周士第的两本日记静静地放着,泛黄的纸页、淡化的笔迹,透出历史的厚重感。抗战期间,周士第率部活跃在晋西北地区,为晋西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发展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本日记就写于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8月至1940年11月,周士第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参谋长,日记正是他任参谋长期间的战地日记。记者在翻开的日记中看到,灰蓝色的笔迹详细记录着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的战略部署、作战策略、日军情况、作战经验教训总结等,字里行间透露出抗战的艰辛和不易。
黄埔后人海归捐文物
在特展现场,有位86岁的老人长时间流连在一件件文物间。她正是李其芳遗物的捐赠者李若梅。她年轻时在美国生活了60多年,晚年回到广州定居,“我经常来这里,我的父亲告诉我,这里有他的家人!”
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李其芳是李若梅的父亲。那副“是医国手”的书法,正是国民党元老张人杰(静江)送给李其芳的。1924年,李受孙中山之托赴上海给张静江治病。他采用德国先进的牛奶精注射的办法,缓解了张多年的顽疾。张非常感激,给孙中山写了一封感谢函,极力赞扬李的医术;又给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写了一封推荐信,举荐他到军校任职。
李若梅说,父亲1953年病逝,生前叮嘱她,一定要保护好这些黄埔文物,并在适当的时候捐给国家。此后李若梅到美国求学、工作,这些文物也一直带在身边。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她,便回到故土,将48件父亲的遗物一并捐了出来。
96岁黄埔生回忆抗战
前来参加黄埔军校90周年纪念活动的,还有两位年过九旬的黄埔老人,分别是黄埔军校17期的何季元和18期的梁伯坚。其中何老还担任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副会长。
何老是广东中山人,今年96岁,何老说,1944年他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就加入了国民党60军炮兵营,到湖南衡阳抗击日军,先后在衡阳城外和敌人周旋、战斗40多天,他们两个师近两万兵力几乎伤亡过半,“一位副师长牺牲了,团长、副团长、营长牺牲了10多个,连排级军官也牺牲过百人”。
抢救正在消失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健在的黄埔老人日渐减少。为抢救正在消逝的历史,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近年来开展了针对黄埔老人的口述资料采集工作,历年积累及近年采访黄埔老人百余位。为进一步推进并规划口述历史采集、整理和研究,昨日的纪念会上成立了“黄埔军校口述史研究中心”。
纪念会上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还与广东人民出版社签订了《黄埔军校系列传记丛书》出版意向协议书。该丛书是根据广州市长陈建华的指示,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组稿、编辑,争取年内出版5-6册图书,作为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献礼。
高温津贴数年未涨 尴尬了谁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