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摘

台湾经济日报:欧元区宽松政策只是一剂救急药

核心提示: 台湾经济日报:欧元区宽松政策只是一剂救急药

3月15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15日社论称,欧洲央行(ECB)10日“多箭齐发”,使负利率更负,购债金额更大,实施期限更长,涵盖项目更广,还对银行贷款提供利率补贴。表面上看,这的确是非常有力的宽松措施,但实际上更突显出宽松政策的“边际报酬率”正迅速递减,因此处方药量也就愈下愈猛。

文章摘编如下:

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QE)效果甚差。过去18个月来,欧元区的M1货币供给量从5.5兆欧元增加到6.5兆欧元,市场利率也随着公债利率而下降,但民间部门的贷款额仍低于2011年的水平,消费者物价也平平。民间的资金需求严重不足,宽松政策当然达不到效果,这已不是传统的“流动性陷阱”,而是更严重的“信用陷阱”,即资金供给再多,利率再低,也难以促使信用需求明显增加。

结果ECB创造的货币并未流向民间贷款,反而流入股市及房市。这些资金并不具生产性,也不能促进消费,只会形成下一个资产泡沫,最后终将破灭。央行印钞票愈多,泡沫就愈大,破灭时就愈痛苦。

既然无法有效带动贷款需求,QE的焦点因而转为对汇率的影响,即藉由货币贬值来激发通膨,并使出口业取得竞争优势,带动经济成长。但由于其他国家也竞相宽松,结果成为“零和游戏”,反而使市场动荡加剧。

QE不灵,ECB现在又把政策焦点转向负利率,希望藉此来鼓励贷款及经济活动。但如果负过头,且实施时间拖长,反而可能使民众从银行提出存款,使银行的业务模式陷入混乱,也将压缩银行的获利,削弱放款能力,更难达到刺激经济成长的效果。

-0.4%的存款利率是“棒子”,新实施的贷款利率补贴(TLTRO-2)便是“胡萝卜”,亦即银行若增加贷款,ECB还会补贴银行0.4个百分点的利息,一来一回相差0.8个百分点。但在民间贷款需求不足之际,银行只会挨棒子,啃不到胡萝卜。

而且金融海啸之后,欧元区比美国更晚采取措施来因应银行及金融业的问题,造成资金传输机制严重堵塞,ECB再多的宽松政策也只能帮助银行恢复元气而已,何况负利率更使银行营运雪上加霜。

当然,宽松货币政策纵非万能,而且已进入“报酬递减”阶段,但报酬还未到0或是负的阶段,毕竟宽松措施能使贷款更容易取得,且成本更低。如果不实施QE,利率可能高些,贷款额可能更低;没有QE,股市及房市也不会大幅上涨,财富反将减少,需求也将更少,经济更加停滞,通缩也会拖得更久。

但光靠货币政策显然不够,较佳的总体经济政策应该是由欧元区各国加强财政协调,并大幅增加公共投资。现在政府举债的成本空前之低,全球已有近7兆美元的公债沦为负利率,因此政府如果增发公债,市场及信评机构都会高抬贵手,尤其是这些资金如果投入基础建设,将更受欢迎。而且由政府推动规模大、营运时间长的公共资本支出,也能提振民间企业对未来的需求的信心,而且更可能实现较长期的经济复苏。

现在ECB亟需各国政府伸出援手,但各国政治人物迄今仍不愿分担责任,甚至还有一些国家拥抱“撙节”,抵消ECB的政策效果。各国政府的“政治怠惰”,使ECB不得不独挑大梁,甚至推出更多非传统政策来进行实验。依据既有的经验显示,ECB虽频频出招,但每使用一种新政策工具,效果往往更差,成本也可能更高。

换言之,ECB的各项措施只能算是“救急药”,让沉疴难起的欧元区经济不死而已;全球金融市场也普遍认为ECB其实即将弹尽援绝,信心愈来愈低,而市场反应也就与ECB的政策目标背道而驰,欧元升贬不定,股市震荡不安。在欧元区各国政府觉醒之前,这条漫长而黑暗的隧道将难以见到尽头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