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摘

境外媒体:财税改革可行性考验政府治理能力

核心提示: 境外媒体:财税改革可行性考验政府治理能力

3月8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较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对此,港台及外国华文媒体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非但不会增加“硬着陆”风险,更是有利“软着陆”的必要、可行、安全之举。

《香港商报》8日评论分析,赤字率提高到3%,外界担心这或引致债务危机,可能增加经济“硬着陆”风险。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报告已经明确指出,这样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7日,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两会”记者会上进一步解释说明,比较来说中国财政赤字及债务并不很高,地方债亦不是大问题,当中且更存在一定的债务空间,将主要用于支持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

分析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力度,非但不会增加“硬着陆”风险,更是有利“软着陆”的必要、可行、安全之举。说到底,对于中国经济前景实无什么危言耸听唱衰的理由。通过货币政策支持、财政政策发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前景一片光明。

财税改革考验政府治理能力

香港《文汇报》8日文章称,新形势下的财税改革,并不是单纯的财政领域内的改革,实际上是政府治理问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系统工程。如果能从系统角度搞好财税体制改革,就可为今后发展增加体制动力;如果改不好或半途停滞,今后的发展将会增加不少阻力,阻碍下一步的发展。

学者预计,今年财税改革将集中精力攻克两方面的“硬骨头”:一是“营改增”期间过渡性财税收入划分的制度办法,二是关于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指导性意见。

台湾《经济日报》8日报道,赤字率提高至3%,双双创下史上新高引发外界关注。对此,楼继伟强调,目前中国政府债务大约只占GDp的40%,和许多国家相比仍低,未来也还有一定的举债空间。

台湾《旺报》8日文章则分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开放话,要让“营改增”成为今年财税改革的第一炮,等于是在已有的财政赤字上再度缩紧腰带;楼继伟也公开表示财税改革速度的确不如预期,这也显示接下来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

但是,大陆中央、地方财政今年都要减少税收,还将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别忘了还有供给侧改革。

新加坡《联合早报》8日文章说,中国政府为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概念。但这绝对不是简单地把西方供给学派经济学应用到中国。这个概念如果要在中国发生有效作用,就必须回答很多与中国经济有关的问题,因为西方供给学派的产生是为了回答西方的问题。从经济政策的角度看,至少需要回到如下几个主要问题:什么东西供给过度了?什么地方供给不足?什么地方提供了错误的供给?

供给过度的就是这次改革需要对付的三个“去”,即去产能、去库存和去杠杆。其中产能和库存实际上是一回事,而杠杆则是制度上的事情。产能和库存是可以在短时间内应付的,但“去杠杆”即制度的改造和去除,则是比较长远的事,很难一蹴而就。

库存和产能供给过度,这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通过“去”来促成产业的调整也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