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日本重启比拼学力模式实属无奈
核心提示: 新华侨报:日本重启比拼学力模式实属无奈
3月2日电 厚重的高度眼镜,沉甸甸的书包,花样繁多的“兴趣教育”……如今,这幅模样的小学生在日本屡见不鲜,而且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对此,日本新华侨报2日刊文称,无论是为了眼前,还是为了看不清的未来,让孩子以牺牲快乐、单纯和健康为代价不顾一切“往前冲”,长期来看恐怕要事与愿违,而日本教育的这种“怪相”也值得其他国家关注。
文章摘编如下:
最近,日本政府又出台了新政策。从2020年起,英语将作为小学5、6年级的正式课程进行教授。针对这看似“国际化”的举措,日本很多学者担忧地指出,以前的素质教育、宽松教育都哪去了,不要再加负担了,日本小学生已经喘不过气来了。
这番话,并非言过其实。多年来,小学学习教育负担问题,一直是日本备受争议的社会话题。近期,日本媒体还深挖出了各地不少公立小学的课程表,令人咂舌。例如埼玉县内某公立小学的5、6年级,不但每天保持平均6个小时的科目学习,学校还特意把清晨8点半开始的15分钟辟出来,作为读书、算数、汉字的补习时间段,为学生们“插缝”充电。
除了基本科目学习,不少学校还安插了纳税知识、零花钱教育、购物生活技巧等各种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科目。加上课余和节假日各种运动会、参观活动以及面向中低学龄学生的培训班办得热火朝天,要说日本小学生“日理万机”并不为过。究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
首先,日本进入拼“学力”赚生源的时代。“少子化”加剧,已经成为威胁日本各地学校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第一阶段的小学,自然首当其中。在生源不足、人口流失的背景下,日本全国掀起一股“学力测试”风。表面上看是政府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径,实际上已经悄然走样,把各种招生压力踢给了学校。与拼爹、拼颜值不同,日本当下开启的“拼学力”教育模式,其结果就是让小学生们“拼命”。
其次,日本生存压力增大促使危机感增强。就业率低下、社会竞争残酷、整体氛围闭塞,特别是在短期内经济好转无望的大形势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父母,都在无形之中多了几分焦躁和担忧。“从娃娃抓起”不再是某些领域的专属,开始成为日本家庭和教育界的共识。比起那些生涯教育、在职教育,在可以减少“输在起跑线上”风险的基础教育上下血本,显然更可靠和稳妥一些。
最后,日本父母教育自信的缺失和对“集团教育”的依赖。从教育角度看,虽然父母与学校扮演着同样重要的不同角色,但随着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父母特别是年轻父母,对单纯依靠自己的教育培养孩子越来越没信心。
特别是日本仍然沿袭着以女性为中心的育儿传统,在教育子女方面无暇顾及、学力不够、自信不足等声音不绝于耳。无论是学校强化教育还是培训班,都被视为精英教育和集体教育的重要模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父母寄予厚望。
诚如一些日本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说日本目前的高等教育还有可圈可点之处,那么基础教育恐怕已经出了大漏子。无论是为了眼前,还是为了看不清的未来,让孩子以牺牲快乐、单纯和健康为代价不顾一切“往前冲”,长期来看恐怕要事与愿违,而日本教育的这种“怪相”也值得其他国家关注。(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