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日本企业圈悄然兴起“移民经济学”
核心提示: 新华侨报:日本企业圈悄然兴起“移民经济学”
4月12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12日刊文称,“安倍经济学”显颓势,一项新的“移民经济学”正在日本民间企业圈悄然兴起。日本少子化和老龄化,让外国人的作用和意义更加凸显,许多日企积极引入外国员工,打开海外市场,被视为推动日本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之一。
全文摘编如下:
460亿美元逃离股市创1998年以来最长连跌纪录,大型企业3月信心指数下滑至3年最低……最近,日本政府高调打出的“安倍经济学”,开始颓势尽显。此种背景下,一项新的“移民经济学”正在日本民间企业圈悄然兴起。
Beforward是东京一家专门面向海外出口二手汽车的民营公司,总部职员中高达3成是外国人,国籍遍布30多个国家,外国合作商超过130个国家。公司负责人介绍,其业务最大特色是“对症下药”,说白了就是哪国职员就承担开拓哪国市场的任务,这让各国职员有了更大用武之地。依赖外国职员的“超强战斗力”,公司创造着逐年翻倍的营业额。
其实,像这种依靠“外力”的日企特别是中小企业不在少数。越来越多进军海外市场的日企已经意识到,不但在海外分公司需要本地职员,在巩固国内业务方面,外国职员的份量也日益加重。
小至几十人的金属加工厂,大至几百人的知名研究所,一时间都把眼光转向外国职员,正在启动被产业界称为“移民经济学”的新模式,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有人说,作为岛国的日本,这一模式走俏让人感觉很“意外”。其实,大可不必,这是日本诸多社会和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少子化和老龄化让外国人的作用和意义更加凸显。人口锐减导致的劳动力缺口,已经成为日本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因为没“人”,社会整体不但缺乏活力,产业发展更是动力不足。日本放宽外国人入境限制,让留日外国人形成大规模的活跃群体,对日本产业重塑有着潜在的重大意义。“移民经济学”的出现和走热,正是日本经济对这种潜力的挖掘。
其次,开拓海外市场关系着众多日企的生死存亡。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加之消费税增税等政策影响,日本国内消费市场不断萎缩,越来越多的日企单靠国内这碗“饭”已经食不果腹。
日本的很多中小企业就表示,近年来单靠国内市场需求,公司可谓是咬牙在赤字线上下硬撑。而借助外国员工力量,公司打开了中国及东南亚市场后,营业额直线上升,才算是逃出生天。可以说,把目光和精力转向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不少日企能否获得重生的关键,其背后必然需要大量具备独特优势的外国职员。
最后,为日企文化增加国际化因素。不少日企特别是中小企业都身怀一定技术实力和优势,阐释着“高手在民间”的“日本制造”故事。然而,伴随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比起硬件来说,日企固有的产业文化和员工意识面临更多需要改善的问题。对于日本社会整体而言,如何与外国人共生共存已经成为一个不小的课题。
对于中小日企而言,积极引入外国员工和接触外国人文化,则是对企业模式和风格的再调整,已经被众多企业认可,并被视为推动日本产业与国际接轨的有效途径之一。
简而言之,如果要用“三支箭”来形容,日本的“移民经济学”也有着开拓新市场、提升国际化意识和打造世界标准的三大作用。比起“安倍经济学”的左三箭右三箭,这三箭或许对日本摆脱“加拉帕戈斯群岛效应”有着更大作用。而这也将成为众多外国人才在日本觅得一席之地的福音。(蒋丰)
许昌报摘